前幾天我寫文章說,營銷機構一定要成為“連接者”而非“中介”,要幫助品牌和他們的粉絲直接連接,于是馬上. . .
前幾天我寫文章說,營銷機構一定要成為“連接者”而非“中介”,要幫助品牌和他們的粉絲直接連接,于是馬上有一個特別接地氣的質疑聲說:作為一個營銷機構,如果我們都讓品牌和他們的粉絲直接連接了,那我們Agency還吃什么?
我覺得答案很簡單,這個問題在以資源控制為模式的Agency那里,除非你轉變思維,否則一定是無解的。冒充文人說一句“夏蟲不可語冰”,通俗點兒說一句就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現在我們來腦補下《中國合伙人》里那個曾讓人會心一笑的橋段:成東青青澀創業,沒有場地,就只能在麥當勞給人上課,他斜眼觀瞧服務員走過來了幾次,于是迅速從褲兜里掏出20塊錢對學員A說:“趕緊再去買兩對雞翅回來。”
在這里,成東青代表了為數眾多的,初創事業時捉襟見肘的創業者,現在他要做品牌,于是就需要有一個“連接者”來幫忙,注意!麥當勞在這里是“連接者”而非“營銷渠道”,區別是:成東青沒有在麥當勞里發新東方的傳單,而是在這里給人上課!上課是直接的內容和服務輸出。
遺憾的是:無論“2”對還是“N”對雞翅,都不足以體現麥當勞作為一個連接者應有的價值;麥當勞沒有意識到它可能成為成東青與學員們之間的連接者,雙方對此更沒有任何的共識與協議。
但是在未來,我認為麥當勞一定會向著這個方向考慮。(形式是不是讓人在麥當勞里上課不是重點)。
比如我們看另一個案例,來自韓國的“咖啡伴你”(一個咖啡連鎖品牌),最近和招商銀行合作的“嵌入式”咖啡銀行。
在這家位于北京東四環的咖啡店一角,招行放置了兩臺存取款一體機,旁邊的玻璃小屋是金葵花理財室,理財室外有一臺最新的可視柜臺,客戶可通過視頻與客服遠程通話,辦理申請借記卡等個人金融業務。
如此,客戶可在喝咖啡的閑暇之余,體驗招行的服務延伸,令其業務更顯親切和人性。從這個Case來看,這已不僅僅是兩個品牌簡單的Co-Branding,更是咖啡廳把自己變成“連接者”的一種實踐,使得上述成東青與麥當勞的故事,在真實的用戶場景中得到商業邏輯成立的復現。
實際上這種成為“連接者”的價值轉換,在過去更多是在線上完成的。比如,A網站是一社交平臺,聚合了龐大用戶,當A網站利用數據算法知道某些用戶可能對B網站的服務產生需求時,就可以在這些用戶的界面嵌入B網站廣告,甚至直接將B網站的交互功能嵌入到自己的頁面中來,讓用戶在A的界面即可完成對B網站服務的體驗。隨著O2O的發展,品牌線上線下加速打通,未來一個階段,在線下一定會催生出更多類似“咖啡銀行”這樣的“連接者”案例來。
現在我們繼續回到對“線上”的觀察中來,發現,在很多細分領域都出現了“連接者”的身影。比如,網易“有道詞典”過去是一款工具型產品,以其較優的用戶體驗和品牌粘著了很多用戶,現在有道詞典正在變成開放平臺,邀請英語教學機構和出版社入駐、令這些品牌得以在該平臺直接向用戶輸出內容,甚至引導到他們的后項付費服務上(比如有道詞典通過智能的內容、廣告嵌入,為英孚教育導入了大量目標用戶),那么,有道詞典的平臺化實際上就是將自己“改造”為了一個垂直領域(在線教育市場)的“連接者”。
比這個案例更有說服力,并且可能更加普適于全行業的另一個代表案例,是我最近打算花些時間來研究的——百度貼吧。
特斯拉在百度貼吧建了一個“特斯拉汽車吧”,小米建了一個“小米吧”,這兩個品牌是眾所周知比較“鄙視”傳統廣告的,他們都曾給行業帶來過最有價值的洞察:在早期,如何繞過中介找到連接者,來改變自己的成本結構。
過去,百度貼吧作為一個UGC平臺積累了龐大的用戶群,這為成為連接者創造了先決條件,現在“果子熟了”,用戶就在那里,等待你品牌去連接,所以百度貼吧從去年底開始平臺化,邀請品牌入駐,基于根據用戶關注話題進行細分的各種主題“吧”來開展營銷。
百度貼吧區別于微信微博的一些特點我認為可能有:
1、和百度的搜索關聯,且搜索權重較高,這對品牌的EPR能力強化很有價值。
2、連接品牌的關注者。比如我在微信上通過品牌的內容、服務關注到它,當我按下“加關注”,一個初步信任關系被建立起來,基于交互功能,現在品牌可以開始向我延伸更多的后項服務;
到了百度貼吧,用戶初次進入是基于搜索,意味著對這個品牌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且有更進一步的關注欲望,進入貼吧的用戶其實是經過了一次篩選,這為運營一個高質量的品牌社區提供了前提。
3、特斯拉有什么需要開一個百度貼吧呢?特斯拉在它的貼吧首屏放了一個可交互的360度全景展廳,把在手機上不夠震撼的視覺體驗,外化到貼吧上。
但這也不是關鍵,關鍵是,微信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一個很成熟的社區功能,可以承載品牌和粉絲間的深度信息交互。淺層的可能可以,透過微社區或延伸到H5頁面上;深度的,像特斯拉這種話題點多,產品、技術一聊可以聊很深入的品牌,要滿足粉絲的深層次的,信息量較大的交流需求,該怎么辦?
4、在微信上,內容、活動要連接更多用戶的主要方式是“朋友圈”,但不精準可能會帶來騷擾;在貼吧,除了產品特性本身就是對用戶的精準劃分(每個吧都基于一個主題詞),平臺還可調用一定的搜索大數據能力來服務于這種連接。
比如小米在“小米吧”做過預約發售,查看小米的百度搜索指數,可以確定關注小米的用戶集中在哪些城市?其興趣外延是什么?以便在相關的主題“吧”來做嵌入,通過和搜索數據的對接,可以讓這種連接更智能也更有效。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是:百度貼吧的邀請是雙向的,不僅向品牌邀請,也向Agency邀請;也就是說,符合其資質要求的機構可以申請成為貼吧運營合作伙伴,來為品牌提供貼吧的代運營服務。
interesting!這意味著:百度貼吧的邏輯不僅是要連接“你、我”,還要能連接“TA、TA”;不僅要讓自己變成連接者,還要引導更多營銷機構也成為連接者;通過嘗試界定自己和廣告公司在同一個營銷生態系統中的關系,不斷鞏固和加強自己作為核心連接者的能力。
通過對百度貼吧的這些學習,我們也可以來明確回答一下開篇的那個問題了:作為一個Agency,如果我們讓品牌和他們的粉絲都直接連接了,那我們還吃什么?
標準回答是:錯誤提問。
在工業時代,這樣的提問邏輯沒有問題;但在特斯拉、小米們不斷涌現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越來越多的品牌知道要去中介化尋找連接者的時代,正確的問題應該正好相反:作為一個Agency,如果我們沒有能力讓品牌和他們的粉絲們做更有效的直接連接,那我們還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