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IT業界有一道謎題困擾過很多所謂的業內專業人士:為什么索尼不同于蘋果或亞馬遜?為什么無法在移動. . .
現如今IT業界有一道謎題困擾過很多所謂的業內專業人士:為什么索尼不同于蘋果或亞馬遜?為什么無法在移動互聯市場大行其道的今天重現往日的輝煌?畢竟,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索尼是多媒體領域的創新動力源泉,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過很多設計一流的產品,建立了成熟又成功的電影工作室,發行過大量的暢銷音像產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戲品牌之一。
我記得有這么一個典故: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1999年去世后不久,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一次展銷會上,在展示其剛剛問世的新產品之前,先在屏幕上播映了盛田昭夫的巨幅照片,坦承這位日本企業家對蘋果公司產生了巨大影響,而蘋果公司的目標就是成為“美國的索尼”。
可是世事難料,10年后情況有了戲劇性的變化,蘋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產品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勢如破竹,而索尼的產品給人的感覺卻是大大落伍于時代,甚至是有點舉步維艱。在2011年蘋果公司的市值排在全球科技公司首位的時候,2011年年底的時候索尼公司的股價已經降到17.5美元,而年初的時候則是將近40美元,整個一年,索尼垮掉了一大半。另外需要強調的是,蘋果公司的股票和2001年相比上漲了近30倍,而索尼公司的股價只有10年前的1/9左右。比起股價的大幅跳水,更讓人痛心的是,近幾年來索尼幾乎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明星產品。
關于索尼的歷史,曾經有過一本很出名的書,叫做《索尼源流:從廢墟上起步》。在這本書中,我對“索尼邁向數字化音響時代”與“大力開發新技術”的這兩個章節印象尤其深刻。這么說吧,我認識很多在索尼公司就職的人,都一致認為索尼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們喜歡將這些成功的因素稱之為“源流”,好吧,實際上我也承認這一點,只是需要說明的是,我認為索尼公司如今的失敗很可能也根源于此。
《索尼源流:從廢墟上起步》一書中提到,在索尼公司創立之初,技術人員為了滿足公司對高頻晶體管的需求所進行的不懈努力,以及科學家對制造過程中出現的故障所持有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研究態度相結合,終于研制出了優秀的成果,這是索尼公司所具有的突出特點。這樣追求極致的創新精神,難道說到了今天就被索尼的研發團隊忘記得一干二凈了么?當然不能這么說,只不過為了創新而創新,甚至是脫離市場,如今的確是索尼在技術研發領域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陷。
當然,索尼陷入當前的困境,跟組織決策和管理執行層面上有很大的關系,但索尼的技術部門同樣難逃其責。也許可以這樣說,在50年成功的基礎上,索尼的技術部門變成了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工程師樂園”,這短短五個字濃縮了索尼的成功,卻在最近五年成為“失敗”的音符。在所有人都開始從產品導向和消費者導向進行變革時,索尼還在堅持著一個觀點,那就是讓公司內部忘記市場。我參觀過索尼東京總部的設計研發部門,可以這么說,在公司內部索尼工程師團隊不需要考慮市場、也不需要考慮成本。索尼工程師一直相信,消費者需求應該是被引導的、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被迎合的。
“消費需求應該是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被迎合的”,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蘋果的成功似乎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別忘了,蘋果近幾年的產品并沒有一個是憑空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經過了2-3年周密的市場調研以及充分論證。而這樣的理念把握的稍有偏差,就會面臨失控的危險境地。實際上,這樣的設計思維延伸到索尼產品上,你不難發現,在消費電子領域,索尼這些年來不斷的產生很酷的創意,并不斷增加新功能,只是因為他們可以,而不是因為消費者的需要。在我看來,這就是索尼失敗的根源所在。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測試過索尼兩個很有代表性的產品,一個是索尼最新一代的Z系列筆記本,其性能不可謂不強大,厚度也已薄得不能再薄,當然價格也是高得離譜。其采用創新Light Peak技術的擴展底座可謂別出心裁,簡而言之就是將獨立顯卡外置在一個擴展底座上,不過該顯卡標稱強勁性能并未體現在實際應用當中,而且其可憐的散熱以及風扇噪音讓其采用標準電壓版的CPU嘗試成為一個笑話。另外一個產品時索尼的平板電腦Tablet S,它外觀設計非常富有創意,能很快吸引人們的注意。實際上,它也是我所見過的平板電腦中最漂亮的一個。但最大的不幸在于,蘋果平板和亞馬遜平板能無縫融合設備和內容的地方,Tablet S卻沒有做到,這也意味著這樣的產品實際沒有太多的價值可言。
類似的失誤不勝枚舉,我試用過很多索尼的產品,說起缺乏創意是不客觀公正的,但有時候你會發現,這些產品真的很背離市場的大勢所趨。實際上,或許正是把主要目光放在自身的優勢上,而讓索尼忽略了全球消費電子領域本身發展趨勢才是其失誤關鍵之一。比如液晶電視研發上,索尼公司曾堅持認為液晶技術是一種過渡技術,沒有必要大力研發。再比如,索尼于1999年就研發成功并開始銷售記憶棒隨身聽,這比iPod早了足足兩年的時間,但是因為顧忌到對集團內部索尼音樂公司可能造成的影響而沒有大造聲勢,結果浪費了時間導致iPod后來居上。
曾稱雄一時的索尼何以如此一蹶不振,毫無生氣?也許可以說是在為昔日的成功付出代價。由于索尼一直對特定的技術和特定的企業發展模式過于肯定,執著到近乎迷信的程度,結果就是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這樣自然無法抓住此后的重大發展機遇,只是曠日持久地陷在過去的成功泥淖中無法自拔。
給消費者設計一種產品,并不是因為他們需要,而僅僅是因為我們能夠做出來。在我看來,這也是大多數公司在設計研發時常常會落入的“思維陷阱”。實際上,創造未來成功的消費電子產品的關鍵就在于這種思維的轉變。替代因為公司能做到而設計一種產品的做法,將重點轉變為帶著審視的、專注于用戶怎么用這個產品、甚至連傻瓜都能用的眼光設計電子消費產品。目前市場的現實是大多數用戶只是希望這些設備變得簡單、有效,能做它應該做的事情。畢竟,從大趨勢來看,一切游戲規則的改變皆源于一個詞——應用服務——消費電子設備制造商該如何保持用戶的粘性,直接取決于用戶可以從其產品當中獲取什么,而索尼恰巧缺席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