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第五屆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在京隆重召開。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高虎城. . .
高虎城認為,本次會議以“促進跨國公司投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符合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有助于中外企業加強交流,深化共識,同享機遇,共遇風險,對于未來跨國投資合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虎城表示,跨國公司是當代全球經濟的領航者,也是中國產業界和企業界的重要合作伙伴,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面向全世界打開國門開始,舉行遠見卓識的跨國企業就紛紛的進入中國投資興業,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據悉,目前世界500強公司中已有約490家在中國投資,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已經達到1600余家,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也逐漸從最初的加工裝備,發展到設計研發,從東南沿海延伸到中西部地區,呈現出不斷向更廣泛范圍和更高層次拓展的態勢。在參與中國經濟發展的各類經濟主體當中,跨國公司投資企業是具有活力和效率的組成部分,為中國外貿發展產業升級、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和社會進步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與此同時,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廣大外商投資企業,也從中國的發展中獲得了可觀的利益。具初步測算,2010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市場實現銷售額已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市場成為眾多跨國公司重要的避風港和利潤源。縱觀引進來30多年來發展歷程,廣大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界合作是卓有成效、互利共盈的。
高虎城表示,近年來隨著形勢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大力“引進來”的同時,開始積極的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資企業日益成為全球投資合作的重要生力軍,而這又為中外投資合作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潛在的廣闊前景。截止2011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境外企業的數量達到18000余家,分布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產近1.6萬億美元。在此過程中,一批中國企業逐漸成長為具有較強跨國經營能力的跨國集團,與外國跨國公司間也建立起了廣泛的業務聯系,中外跨國公司在世界市場上的投資合作和戰略合作正方興未艾,也必定前途無量。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正在經歷及其復雜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遲遲未能消退,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依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各國政府和企業增進互信,共克時間,共謀發展。高虎城說:“危機引發的新一輪全球產業重組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為我們提供了共同的發展機遇。在此過程中誰勇于有為,誰樂于合作,誰就會贏得主動,贏得發展。”因此,他向跨國公司對華合作方面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與中方共同致力于投資貿易自由化進程。他表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能夠取得現在這樣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外投資貿易的開展,對于投資貿易自由化的意義有著深切的體會,也有將這一進程推動的重要愿望。廣大跨國公司本身就是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的推進者和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傳播者,在全球經濟遇到暫時困難,投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希望廣大跨國公司與中方一道充分發揮在全球經濟政治領域的影響力,促使各個利益的有關方拿出勇氣和遠見,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和務實的態度,將全球投資貿易合作推向前進。
第二,在全球范圍內拓展深化與中國的投資合作。中國企業走出去客觀上會在傳統國際市場上對部分跨國企業構成競爭,但多年來的事實證明,只有發展的中國產業和中國企業才會在根本上成為各跨國公司更有效率和更有潛力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國走出去企業在資本運營、市場資訊、營銷渠道等方面的合作需求已經為廣大跨國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商機,而包括東道國在內的三方合作更是具有良好的前景,希望大家可以積極把握合作的機遇,共同開創全球投資合作的新局面。
第三,支持中國發展方式的轉變,當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正面臨著全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協調區域發展的重大任務。其整體發展方向與全球戰略性產業的興起,綠色低碳經濟的成長,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孕育形成了高度的契合,這為未來的投資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廣大跨國企業在上述領域具有優勢,希望加以發揮,進一步充實與中方的互利共盈。
第四,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合作方式。當代的跨國公司不但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企業,也創造了并購、股權投資等多樣的投資形式,不斷在生產和研發具體業務上有優勢,也在戰略研究,標準制定,資源整合等宏觀領域內具有專長,中國產業越發展對跨國公司的需求合作就越廣泛,希望廣大跨國公司的朋友們充分發掘和適應中國產業的需要,并在此過程當中實現自身的更好發展。
最后,高虎城表示,盡管當前世界經濟還面臨著諸多的風險和挑戰,但中國有堅定的決心與廣大國際合作伙伴攜手并進,共度難關,也有充分的信心和各國一起承擔起促進世界經濟復蘇的重任,跨國公司與中國產業界和中國企業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廣闊的,中國商務部將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運用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中外跨國公司的深度合作,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經濟網 邵希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