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擊敗蘋果,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走云端一體化的路數了。不是嗎?
如果想擊敗蘋果,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走云端一體化的路數了。不是嗎?
作為“云”主導者的谷歌和作為“端”主導者的傳統手機廠商現在是各唱各的調。谷歌之所以馬不停蹄地升級Android,就是不希望手機廠商在Android上做過多的自主開發,從而影響谷歌主力產品如搜索和地圖等的推廣,因為畢竟最后還是靠這些來賺錢的。而手機廠商則一門心思想著怎么賣手機,服務本身反正很難掙錢,也就不是那么積極。最后的結果就是Android手機的消費者體驗遠遠趕不上iPhone,蘋果得以享受高得驚人的品牌或者說是用戶體驗的溢價,以一己之力攫取了手機市場50%以上的利潤!
因此,當同樣擁有強大云服務能力的廠商(這里主要指的是互聯網廠商)開始定制手機,當他們將自己的云服務與手機硬件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時候,當他們的云手機的消費者體驗能夠達到iPhone的80%而價格卻只有iPhone50%的時候,云手機的好日子就來了。
百度和阿里巴巴肯定明白其中的道理。5月15日,百度正在移動搜索領域展開公司歷史上最大膽的嘗試。百度發布了定價不超過1000元(合158美元),搭載“百度云”(BaiduCloud)系統的智能手機這是一款通過修改谷歌Android平臺開發出來的手機操作系統。百度表示,這款手機將啟用一個獨立品牌。
阿里巴巴的動作更早一些。去年7月28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由該公司獨立研發的阿里云操作系統(阿里云OS)。這是云計算技術在國內移動終端的首次大規模產品化應用,同時,全球首款搭載阿里云OS的天語云智能手機W700也一并亮相。
但阿里巴巴這款智能手機的銷售數據一直是個謎。很多媒體都在追問阿里云手機的銷量,而阿里云總裁王堅總避而不答:“我只能說比預期還要好。”直到今年5月30日,阿里云宣稱搭載阿里云OS的智能手機累計銷量達到100萬臺。
與滿大街的iPhone相比,云手機的現實的確有些尷尬。
免費云
雖然百度和阿里巴巴都打云概念的這張牌,但百度的“云”重在搜索,阿里巴巴的“云”主打網購。兩者都結合了自身最強大的優勢。
阿里云最早誕生于2009年9月10日。那天,正是阿里巴巴集團創辦十周年。在慶祝晚會上,阿里巴巴原來的云計算團隊突然以子公司身份現身,號稱將專注于云計算研發的阿里云。不過,在年底一場轟轟烈烈的招賢納士運動之后,他們很快湮沒在阿里巴巴龐大的體系之中。
接下來,事情就變得麻煩起來。當阿里云龐大的云布局曝光分布式計算系統、分布式數據庫、手機操作系統、瀏覽器、輸入法、搜索、地圖、郵件、翻譯等。很多人并不相信,一家電子商務公司、一個書生氣十足的博士,如何消化這一盤過于巨大的蛋糕。
兩年后,阿里云正式推出獨立研發的阿里云OS。新的質疑接踵而來:阿里云手機到底賣出了多少?互聯網企業攙和到智能手機產業鏈中,勝算究竟會有多大?預置了阿里巴巴太多應用的手機會有多少用戶能夠接受?盡管后來阿里云動作不斷:從與日本游戲平臺DeNA達成戰略合作,到獲得政府億元資金支持,再到聯手天語發布W806大黃蜂以及W619小黃蜂,但疑問從未停止。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則認為阿里巴巴在通過云計算進行產業布局。他說:“所有互聯網企業都不會通過智能手機賺錢,手機制造業畢竟已是紅海市場,大家趨之若鶩的本意在于營造以云計算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對此,王堅亦多次宣稱阿里云一心只想搭建基于移動互聯網與云計算的開放平臺,在新的領地為阿里巴巴集團筑起一座新的堡壘。
阿里云手機很快就有了“追隨者”,以近80%份額主導中國搜索市場的百度同樣將心思用在了云上:從去年發布首款深度整合百度·易平臺的戴爾StreakProD43手機到整合重頭資源成立“百度移動·云計算事業部”,從今年正式發布云戰略,開放百度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到推出第二款搭載百度云智能終端平臺,由長虹貼牌、富士康代工、聯通包銷,打通全產業鏈的智能機H5018,以及最近發布的基于Android4.0版本深度定制的ROM平臺,百度的云雪球越滾越大。
有同行谷歌在Android平臺的成功在前,百度開發云系統也并不那么突兀。而相比阿里云堅稱其操作系統完全屬于自主研發,百度選擇基于Android二次開發的保險舉措也使其免遭質疑。據了解,在最新發布的百度云手機中,百度為其設置了智能搜索、百萬首正版音樂免費下載、百G網盤免費使用、云備份等等云服務。
百度的用意自然遠遠不止在于賣手機,而試圖將百度各種應用與服務串聯起來,以開放共贏為誘餌,開放API,打通手機終端廠商、硬件制造商及開發等產業鏈各個環節,培植一個足以讓自身坐享其成的生態圈。
真假OS
“我要澄清一下,阿里巴巴沒有做手機,只會免費提供云操作系統,不管對方是傳統手機廠商,還是互聯網企業。”在與王堅接觸的一小時內,他將這個意思反反復復表達了六遍。
王堅從來不會承認自己的云OS就像點心OS、小米MIUI、百度ROM那樣,基于Android修改而來,假如有人以此質疑他,他會按住性子耐心解釋僅僅是兼容Android而已。對于這款費時三年,耗費1200多位工程師心血,多次推倒重來打造出來的產品,王堅不免視若珍寶。
不過,不少業內人士并不買阿里云OS的賬,認為其不過是自娛自樂的噱頭而已。
“比較PC與智能手機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由于PC硬件核心CPU與軟件核心操作系統都不在中國人手中,最終導致全行業打起了價格戰。至少到目前位置,這個狀況在智能手機行業并未改變,照此下去,我認為歷史還會重演。”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他認為,除基于Android等成熟操作系統二次開發的國產操作系統之外,還有企業宣稱完全自主研發出了操作系統,但從專業角度評判,他們所說的未必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操作系統,充其量只是商業手段。當然,國內企業有自主研發操作系統的意識值得鼓勵,但要務實。
事實上,無論阿里云OS還是百度云智能終端平臺,的確與全球主流操作系統及平臺不太一樣。比如,百度力推的百度·易手機主打的概念就是“智能框”、“云服務”、“百度應用”、“貼心功能”四大個性化服務,而阿里云OS則將基于云計算的網購等多類應用放在了首要位置,大打“定制”牌。
雖然,阿里云OS無法與三大巨頭比肩,但畢竟為實力稍遜者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至少,阿里云OS在方便、本土化及低門檻方面確實誘惑不小。天語當初之所以敢在阿里云OS尚未成型時投入資源共同開發,難免有其“賭一把”的心理,但面對阿里云開出的“不收取授權費,不參與智能手機銷售分成,補貼60億元在淘寶進行促銷”的優厚條件,想不動心也難。
“6月份,天語之外用阿里云OS的另一家廠商的產品可能會面市,7月份還會有,不知道今年會有多少。”王堅說。
利弊邏輯
去年百度與戴爾合作的手機已經被漸漸遺忘讓人顧慮的新鮮模式加上比高端機便宜不了多少的價格,使得百度這款處女作賺足了眼球,卻沒能達到變現預期。
無奈之下,百度將第二款手機的價格大刀闊斧地砍掉七成,僅售899元。百度對此的解釋也很有意思:我們在一線城市待的時間太長了,不太了解二三線城市客戶的需求,他們掏1500元買手機也會覺得貴,我們應該首先滿足他們能夠承受的價格,再去談體驗。
很快,他們就發現這套說辭作用不大。又將理由歸結到服務方面。“我們把搜索、存儲等功能都移到了云端,無論用戶花500、1000元還是3000元,所獲得的服務并無二致。如果是低運算能力的終端,價格就便宜,耗電更省,讓用戶花更少的錢享受到更好的服務。”
不難明白,百度的言辭不外乎為其低價披上了遮人耳目的外衣。近年來,在三大運營商的主導下,3G千元智能手機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盡管在市場份額與人氣方面收獲頗豐,但諸多參與的手機廠商并未有多少盈利,甚至虧損。其導致的結果是:若無足夠硬氣的配置,別想賣出高價。
“打價格戰不是長久之法,利潤會被一壓再壓。”姜奇平表示,“現在正處于功能機的成熟階段,智能機的初始階段,目前應該說還有相當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只是參與者要找對方法,不能一味走捷徑。”
前景難期
2011年被稱為智能手機大爆發的年度。據IDC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4.91億臺,首次超越PC出貨量。面對來勢洶洶的移動互聯網,互聯網企業自然坐不住,只是由于缺乏硬件經驗及渠道只得與硬件廠商合作。
對于互聯網企業與硬件企業的聯手,業界對此同樣有褒有貶:有人認為利好在于短平快,可迅速合并用戶,亦有觀點認為這對傳統手機廠商并不公平,似乎他們只成了互聯網企業利用的工具,而超低的價格、豐富的應用,對傳統手機廠商來說無異于自損。姜奇平則從互聯網企業角度分析認為:當互聯網企業與一家硬件廠商綁定時,往往就排斥了其他硬件廠商。就連谷歌在收購摩托羅拉后,都會急忙向陣營內其他強調不會庇護摩托羅拉,更何況遠不具備一統天下實力的企業。“當然,中國是否能夠挑戰世界的規律,有待觀察。”
陳金橋則提示互聯網企業:“由于只得與產業鏈其他角色合作,從而牽涉到的環節較多,手機一旦出現問題,用戶自然會抱怨品牌承擔者,對于這一點,互聯網企業要有準備。”
王堅坦言收到了來自消費者的大量反饋。他對用戶反應的問題進行了歸納:一種是用慣了其它品牌手機的用戶,因習慣一時難以更改導致的;一種是阿里云OS自身需要完善的;還有一種則是用戶對于硬件等其它環節的不滿。“對于這些反饋,我們只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正是由于消費者的不斷提醒,阿里云OS才得以持續完善。我們打算在每個季度都會推出新版本OS。”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正呈現出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對于互聯網企業炮制的智能手機大戲,似乎沒人能夠準確地猜透結局。
艾瑞咨詢在《2011~2012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研究報告》中寫道:顯而易見,互聯網公司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是對用戶的爭奪,目的是為移動互聯網領域發展做準備從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之爭來看,短時間內還難分勝負能夠獲得多少用戶,下一步移動互聯網的布局如何發展,如何盈利還未可知,面對眾多的未知因素,互聯網公司進入智能手機市場前途令人堪憂,可以明確的是,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將愈加激烈。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信息網絡部副主任許志遠看來,互聯網企業必須確定好市場定位,整合好上下游供應鏈關系,把控好用戶體驗,在公開渠道及運營商定制渠道方面齊頭并進,尤其要做到手機硬軟件匹配均衡,不致顧此失彼,才能有足夠資本在智能手機市場立足。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孫宏超 崔婷婷)